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章 (第6/10页)
宋主将北向索燕云十六州之地。” “如你所言,则北汉为契丹当前敌。”刘继元说,“契丹必不坐视,不求援而援必自至。继业,你可是这样的看法?” 刘继业默然。他心里是这样的看法,却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形。北汉屈身事异族,他不但引以为耻,而且由于契丹压迫北汉,骚扰百姓,引以为恨。因而他想了一会儿,不提此事,只谈以本身的力量,如何抵敌宋军。 “太原城池,西北坚固,东南较弱,请官家固守西北。臣当东南,以死报主。” “好!东南有你担当,我可以放心。你先退下,赶快部署去吧!” 刘继元是知道他不愿向契丹求援,所以先命他退下,然后君臣定议,遣派专使,星夜向契丹求援。 契丹族发祥于辽河上游,所以国号为辽。辽国的贵族姓耶律,后家则大都姓萧。在位的辽主叫耶律贤,是辽太祖阿保机的曾孙,称号“天赞皇帝”。 耶律贤在位十年,与宋朝一直保持和好,因此,北汉派人来讨救兵时,他颇为踌躇,不大愿意兴兵与宋朝对敌。北汉的使者,被冷落在燕京的驿馆中,计无所出。 这个使者名叫张正枢,是个出名的美男子,一张嘴又能说会道,因而一住下来,就使得驿丞的女儿珠娘,一寸芳心,怦怦欲动,嘘寒问暖,十分体贴。张正枢原是个风流人物,见这珠娘十八岁年纪,一捻细腰,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,自然也不免动心,但心事重重,没有兴致去兜搭,只是一个劲喝着闷酒,在苦苦思索,如何打开局面。 珠娘见他双眉深锁,抑郁不欢的神情,自然关切,在窗外张望了几遍,不见他理睬,只有借个因头去搭讪了。 “张先生,”她捧着一盘鹿脯进门,“这是年前腊月里腌制的,请你尝尝。” “噢,多谢,多谢!”张正枢夹一块鹿脯,咬了一口便放下了。 “不好吃?” “很好啊!” “不用说假话敷衍!”珠娘微微撇着嘴,“如果真的好吃,何以不动箸?” “真的很好。不过说实话,哪怕龙肝凤髓,我也食不下咽。”张正枢举起杯说,“喝酒,只是为了浇愁。” 珠娘不即答言,一双大眼睛转了好一会儿,徐徐开口:“按规矩说,外邦贵使住在这里,我们只尽款待之责,不许动问公事。不过,张先生——” 由于她欲言又止,张正枢自然奇怪。定睛注视,但见她一双斜睨的眼中,七分关怀,三分忧愁,那就很容易明白她的意思了:只为一片深情,默默垂注,甘冒不许动问公事的禁令,要为自己分忧。 独困愁城而有人关切,不管是否有用,能诉一诉心事,总不失为遣愁之道。因而张正枢点点头说:“我懂得你的意思。真谢谢你!你坐下来,我告诉你。” 在珠娘,光是他预备接受自己好意的这一番表示,便觉得大可兴奋了,便俯身下来,拨了拨地炉的兽炭,替他换斟一杯热酒,然后端然而坐,整顿全神听他说话。 “我邦与宋朝,已经好几年不动干戈,如今得到消息,宋朝的粮草已经启运,大兵不日压境。我邦国主,特派我来求援。辞行的时候,国主面谕:张正枢,你如果搬不来大辽的救兵,不必来见我,自己跳进汾水里去见阎王吧!” 话刚说到这里,珠娘已失声而呼。“这是不得了的事!”她急急问道,“前两天你不是进大内,见过天赞皇帝了吗?” “是啊!可是天赞皇帝并没有一句扎实的话。” “那也不见得就是不肯发救兵。”珠娘劝道,“张先生,凡事总要往宽处去想。” “你不知道。见面的时候,天赞皇帝的意思就很冷淡。今天第三天了,把我丢在这里,不闻不问。这兆头,”张正枢绝望地摇摇头,“大为不妙!” 珠娘将头低了下去,但见她睫毛闪动得很厉害,似乎正在全力筹思着一件什么大事似的。张正枢心中一动,是不是她倒有什么好办法? 这样转着念头,正想动问,珠娘却先开口了:“张先生,你知道辽国是谁掌权?” “是?”张正枢问道,“是南府宰相耶律沙?” “不是。”珠娘答说,“是天赞皇后——” “啊!”张正枢一听不错,久闻耶律贤的皇后萧燕燕,不但是此邦的国色,而且异常能干,所以耶律贤敬如天神。“不过倒不知道她在过问国事。”他说。 “我也是听人说的,不知真假。”珠娘说道,“天赞皇帝对皇后言听计从,如果,张先生,你能见着皇后,事情就好办了。” 这条路子倒指点得不错,但可望而不可即。外邦使臣,又何由得见天赞皇后? 珠娘灵秀蕙质,是已猜透他的心事,微笑问道:“张先生,你在为难,找不着门路,是不是?” “你好聪明!”张正枢脱口称赞,“我在想,一则是门路,再则是身份,外国使臣谒见皇后,只怕与体制不符。” “张先生,你这话错了。你和我是汉人,男女大防,不能随便相见。他们契丹并不讲究这一套,尤其是天赞皇后,性情爽朗开阔,跟男子汉一样,天赞皇帝有时候遇着疑难的国家大事,常跟皇后一起召见臣子商量。所以,你只要有因头,不必顾虑体制不体制。” 听这一说,张正枢大感兴奋。“但是,”他又为难了,“这个因头倒不好找。” “我早替你想好了!”珠娘不慌不忙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