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47节 (第1/2页)
哪知道,这报应,竟来的这么快。 可这件事,却不能往死了的太夫人身上推。 先不说在莲心说了这一番证据之后,再推到太夫人身上太难。 太夫人当年身边的人也在太夫人死后被老夫人遣散,且谁愿意出来作证?证明已是良民的她们当年与太夫人一起合谋害死温府的前大孙媳? 就说是太夫人害死的张氏,太夫人早已经下土多年,要此事被证实,那么被逐出张家,坟墓被平,也是逃不过的。 罪人除了被弃尸乱葬岗,哪有资格入祖坟? 然后有了一个罪人母亲、祖母,温家老爷与温家二爷的功名与前程,还要不要? 甚至是温府现在第三代的男丁前程还要不要? 大隆律:婆母无故而杀媳,可子代母过。其子孙三代内不得科举。 太夫人杀孙媳,不在其中,然而却正因律法无此例,亦直接算杀人罪论。 大隆律:无故杀人,苦主为官位者……苦主有诰命者……凶徒亦为诰命者削其诰命,儿孙在朝为官者罢官,夺其功名,永不叙用。五代内血脉不得科举。……若凶者已故,掘坟、挖尸、鞭尸一百、曝晒三日。 律法里的人特指凶手与被害者为同一阶层。如平民与平民、贵族与贵族等等。因奴婢与民不同,特有《为奴令》一百二十则。 温家大爷本想说因张氏冲撞太夫人才让太夫人心生恼怒,数次忍耐,方一时失心才下杀手,以免罪责保下温家大爷。 然想着莲心道张氏怀胎十月尚在给太夫人伺疾,此话讲出来可能为证? 且大隆律:夫杀妻,刑四十,流放千里。有功名者,削其功名,贬为庶人,永不叙用……其所出子女可与杀人者决裂,以尽母孝。 如此衡量,却是要温家大爷替太夫人顶了罪,于温家而言有用。 想到叫了自己几十年父亲的温家大爷,又念及甚为出息的孙子一辈,温家老爷不仅陷入迷茫之中。 如今该何去何从? ☆、第061章 各自的抉择 温家大爷已是被逼上了绝路,他若否认,便要寻当初张氏生产之人前来作证。 然要翻出太夫人谋杀张氏之事,彼时他与父兄功名不保且不说,便是他与仇氏所出的几位孩子该当如何? 被贬为庶民后五代不得科举,他的两儿一女如何嫁人、娶妻? “张氏是我威逼产婆谋害。”温家大爷闭着眼睛艰难抉择道。 刑部尚书冯钧闻言,看向温家大爷的眼神变得晦暗。 见温家大爷认罪,十分痛快的让衙役拿了笔墨纸砚下去,让他签字画押。 此时三司着人前去请的产婆已到其二,业已能对当年产妇之死质证。 冯钧待温家大爷对张氏之死认罪画押,将之附上折子,着人送往皇宫,待陛下阅示,又才开始对产妇之事进行问案。 有衙役拿来草席,将莲心的尸首裹住,抬出公堂,待结案之后送往乱葬岗。 又有衙役提着一木桶水,与一方帕子,迅速将公堂清扫干净。 “温府大郎先前承认产妇是你所杀,此时可将过程陈诉一番,以好让产婆质证。”冯钧一拍惊堂木道。 温家大爷此时已然麻木,只平静道:“我认罪。” 士子‘无故’杀人,便只是庶民,责罚比勋贵杀人更重。只因律法为文臣所立,于文臣更有约束之力。 便是大隆律中,亦将无故杀人者分为诸类,勋贵与士子到底不同。且被杀者为产妇,其行更恶,罪加二等。 先有谋害嫡妻之事,后又承认谋杀产妇,便是假若温家老爷是当朝宰相,也不敢让自己的儿子承担此两罪。 况且还有抱走温长明一事,以贩卖人口论。 三罪并罚,为平民愤,恐怕温家大爷这一条命也得三千六百刀才够。 温家老爷也不敢让温家大爷将温府名声败坏至此,径直走下旁听之位,立于公堂之下,道:“诸公见谅,我儿痰迷心窍,其言并不可信!” 冯钧还是愿意给温家老爷这个面子的,“温公可有证据?” 温家老爷既然站出来了,自然就是有把握的,便道:“当年我儿从外抱回一婴孩,身边却是跟有仆从的。当时跟在他身边的小厮,如今正是府中的二等管事。因此,此婴孩的来处,自有人可证实。” “父亲!”温家大爷抬头看向温家老爷,一脸欲言又止。 温家老爷呵斥道:“我知道你自幼是个重情义的孩子,可有些黑锅不是你想背就能背的!朗朗乾坤,天子脚下,你这般是想要陷陛下于不义?” 天子亲闻、三司会审的案子,要让温家大爷背上黑锅,这置天子与大隆律法于何地? 冯钧闻言就连忙道:“既然有人证,温公何不将人叫上堂来?” 温家老爷只转身朝着人群中一叫,“长喜,还不进来!” 衙门外的人群一阵涌动,随后一三十许的奴仆从人群中挤了出来,几步上前跪倒在堂下,“奴才长喜,见过诸公。” 冯钧道:“温公到温家大郎当日抱回孩子时,有你跟随,还不快快将此道来。” 长喜是温家的奴才,小时候是温家大爷的小厮,长大了是温府的管事。 不管是他为了小时候与温家大爷的主仆情义,还是为了自己的前程,在这种事上,他都不能说谎。 “